《应帝王》是庄子内7篇的最后一篇了。前面6篇从《逍遥游》开始,庄子教我们如何从外物中解脱获得心灵上的自由,接着如何悟道,如何养生,如何在人世间自保,如何成为一个至德者和大宗师。学了这么多,人终究是要在人世间生活,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自己与世界
《应帝王》是庄子内7篇的最后一篇了。前面6篇从《逍遥游》开始,庄子教我们如何从外物中解脱获得心灵上的自由,接着如何悟道,如何养生,如何在人世间自保,如何成为一个至德者和大宗师。学了这么多,人终究是要在人世间生活,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自己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成为一个真正的主宰者?
这个“主宰者” 究竟是主宰世界还是主宰自己?
部分学者认为“应帝王”的意思是“应该怎样做一个治世的帝王”,但也有学者认为,庄子一向不关心政治,这一点与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帝王之术)不同,庄子始终关心的是个人,因此本篇不应理解为治理国家的帝王,而是凸显其主宰义。是此前所达到的真知在具体生存层面的实现,主要指向仍是个体。(《庄子哲学研究》杨立华)
在我看来,无论这个“应帝王”指向天下国家的治理,还是指向个人,其核心都要遵循庄子一贯强调的顺物自然,无心而为,先虚己而后才能“胜物而不伤”。
《应帝王》的开篇就是一个寓言故事——“啮缺四问”
故事梗概:
啮缺向王倪请教,四次发问,王倪都说不知道。啮缺因此高兴的跳起来,跑去告诉蒲衣子。
蒲衣子说:你现在知道了吧?有虞氏不如泰氏。虞氏标榜仁义,用以得人心,虽然也能获得人心,但是还没有摆脱己是而人非之念。泰氏睡觉时安闲舒适,醒来时逍遥自在。任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他的知见信实,他的德性真实,从来不为是非对错所累。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问了四个问题没得到一个答案,却高兴得跑去告诉另一位得道高人蒲衣子。
王倪是回答不了啮缺的问题而使王倪很高兴吗?显然不是,王倪的不回答,恰恰是他的“知者不言”(《道德经》五十六章),他知道自己的知识见解都是有限的,也无需通过说教来换取别人的尊敬和信服。啮缺因为发现了王倪是个真正的高人,跑去告诉蒲衣子。因而蒲衣子说:你才知道啊!并进一步举例虞氏和泰氏,蒲衣子认为虞氏虽然能通过实施仁义获得认同,但还是没有脱离己是人非的观念,仍然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坚持自己正确就等于说别人错误。这仍然是陷于物我两分之境地。反观泰氏,“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你怎么称呼我都行,叫我牛也行,马也行,根本不去分辨,这种名相之分在他看来毫无意义,完全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只有自己的本真存在,因而是“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故事二,肩吾见狂接舆
故事梗概:
狂接舆问肩吾:日中始对你说了些什么?
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度礼仪,老百姓谁敢不听从而归化呢?
狂接舆说:这完全是欺人的做法,就像在大海里凿河,使蚊虫背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是要通过外力来约束人吗?他应该先端正自己而后感化他人,让人各尽所能就是了。再说,鸟会高飞以躲避罗网弓箭的伤害,鼹鼠尚且知道藏在社坛底下,避开烟熏铲掘的危险,难道人还不如虫子吗?
故事三,天根求教无名人
故事梗概:
天根闲游于殷山南面,来到蓼水河边,偶遇无名人,于是向他求教治理天下的方法。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鄙陋的人,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正要与造物主结伴同游呢,厌烦了,就乘着“莽渺之鸟”飞出天地四方之外,游于无何有之乡,处在广袤无边的原野中,你何必用治理天下这种事来扰乱我呢?
天根又问了一遍。
无名人说:你游心于恬淡之境,清净无为,顺着事物自然的本性,不去妄自作为,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于莲作品|《德充符》局部 布面油画,200*270cm|创作于2022年
故事四,阳子居见老聃
?
阳子居去见老聃,说:如果有一个人,行事敏捷果敢,透彻明达,学道孜孜不倦,这样可以和明王相比吗?
老聃说:与圣人比起来,这种人治事为技能所累,落得形体劳累心神不安罢了。就像虎豹因为皮有花纹所以招来了猎人,猿猴因为行动敏捷才被人拴住。这样,怎能与明王相比?
阳子居惭愧的问:那明王应该怎样治理政事?
老聃说:明王治理天下,功劳广被天下,却好像与自己无关。教化普世万物,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他虽有功德却无名,利于神妙不可测的地位,遨游于虚空无所有之境。
以上三个故事是庄子分别假借三个人物:狂接舆、无名人和老聃之口正面讲述“明王”的治世之道。 这一部分内容是《庄子·内篇》关于治理天下最集中最直接的阐释,我们看一下这三个故事的核心关键语句:
?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圣人治理天下,是要通过外力来约束人吗?他应该先端正自己而后感化他人,让人各尽所能就是了。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你游心于恬淡之境,清净无为,顺着事物自然的本性,不去妄自作为,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明王治理天下:功劳广被天下,却好像与自己无关。教化普世万物,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他虽有功德却无名,利于神妙不可测的地位,遨游于虚空无所有之境。

于莲作品|《应帝王》局部 ?布面油画,200*270cm|创作于2022年
?
由上可见,庄子所谓治理天下的方法实则是秉承老子的“无为而治”,《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为”的根本在“内”而不在“外”,也就是《庄子·杂篇》,《天下篇》中所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
所以,我在篇首提出了一个个人观点,无论“应帝王”是针对天下的主宰还是指向个人的主宰,其核心都是要先“虚己”、“自正”,“正而后行”。
关于“虚己”,庄子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阐释的非常形象生动而且有趣,就是有些长,只讲故事大意,有兴趣可找原文阅读。
故事五:神巫占卜
?
郑国有个占卜非常灵验的巫师,列子非常信服,就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遇到了一位比您还高深的人。壶子说你还没有学到道的本质啊,所以才会让人看出你的底细,你让他来给我看看吧。
第二天,列子就和神巫季咸拜见壶子。出来后神巫就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快死啦,用不了十天。列子进屋就哭着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才不过是闭塞了我的生机。你让他明天再来。
隔天,巫师又来见了壶子,这次出来后,对列子说,真是幸运啊,你的老师遇到了我,有救了,全然有生机了。壶子知道后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天地相通的气象,把名利等杂念都排除,也就有了生机,你再请他来。
又过了一天,巫师和列子又来见壶子,这一次,巫师说:你的老师心迹不定,神情恍惚,这种情况,我看不了,等他心神稳定再看吧。列子进屋,壶子说:我刚刚给他看的是阴阳平衡和谐的气息,渊有九种,我现在只给他看了三种,让他再来。
?
第二天,列子又带神巫来了,这一次,神巫看了一眼就跑了,列子没能追上,回来请教老师为什么。壶子说:我刚才给他看的是大道,以空虚之心随顺他,他根本找不出来我是谁。
从这之后,列子觉得自己好像从来不曾拜师学道似的,回家三年未出。帮妻子烧火做饭,对于各种世事不分亲疏远近,没有偏私,抛弃雕琢,回归原本的质朴与纯真,在纷扰的人世间守住本性,终身如此。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精彩?列子在老师四次启发之下,终于悟道,明白了顺物自然,虚己无为的生活方式。接下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这个故事的总结,也可看作《大宗师》的核心,我个人认为这段话甚至是整部《庄子》最精彩,对我们的生活最“有用”的一段话,原文如下: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庄子》读到现在,这样一段话不用翻译,我们也能体会大意,有些古文,一旦翻译成了白话文,就失去其中的韵味、雅致和精妙,尤其是最后那句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真的应该背下来成为我们的人生格言,如果能时时谨记,会让我们减少很多无谓的烦恼。
对这个世界"用心若镜",既不执着,也不拒绝,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可以说这是道的最高境界了。庄子一句话把出世之道,入世之道都说完了。
?
佛家也有一句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世间的大道归到根源处都是相通的。上山的路也许有千百条,但是到达山顶所看到的风景都是一样的。
?
还是将本段的意思勾勒如下:
?
不要被名困住,不要深藏智谋,不要执着勉强任何事情,不要认为自己的智识很高。体会无穷无尽的变化,遨游于无我的境地。把老天赋予我们的生命自然、尽情的活下去,回归本性,达到空明的心境。得道的人用心就像照镜子一样,任外物自然而来,不迎不送,如实反映而不留存,所以,能够承受万物变化而没有任何损伤。
最后说一个著名的故事结束《大宗师》和整个庄子内七篇:浑沌之死
故事梗概:
南海的帝王名叫儵(shu), 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儵和忽经常到浑沌那里相会,浑沌总是盛情款待,为了报答浑沌的美意,就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观看、聆听、饮食、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给浑沌凿开一窍,七天之后,浑沌死了。

于莲作品|《应帝王》局部 ?布面油画,200*270cm|创作于2022年
?
这样一个故事作为结尾,真是意味深长,又回味无穷…… 用意很明确,庄子主张的正是“浑沌”的境界,“浑沌”不是昏沉,不是与世隔绝,是无我,无为,是与世界的浑然一体;“浑沌”既是对所谓善意的讽刺,是对所谓拥有七窍智识的讥讽。

于莲作品|《应帝王》 ?布面油画,200*270cm|创作于2022年
?
这里插播一下:我的整个《画说庄子》的油画创作中,所有故事人物都是无五官面相的表现形式,初衷就是向“浑沌”致敬,这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给了后人太多的启发和感悟,我对这个故事的喜爱甚至超越了开篇的鲲鹏之变。
?
整部《庄子·内篇》是被公认的庄子亲自所著的部分,开篇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结束是“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地为忽”,南北应和,首尾呼应,不得不赞叹庄子通篇的构思缜密而巧妙。
?
至此,《庄子》内七篇的所有篇章内容已经解读完毕,对庄子的理解虽然还很粗浅,但已受益匪浅,未来还将继续深入耕读这部令人赞叹的思想巨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ow222.com/2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