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塘寒士转载自郑英杰老师的博客1.1910年《承德县舆图》中的石台子村参见:高句丽横山城-沈阳石台子山城城名考辩-今日头条年五一节那天,我和网友借着节假日也搞了一次徒步春游,起点是蒲河镇(明代的蒲河千户所),终点目的地是棋盘山水库的高句丽时期的
作者 | @柳塘寒士 转载自郑英杰老师的博客

1.1910年《承德县舆图》中的石台子村
参见:高句丽横山城 – 沈阳石台子山城城名考辩-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0434978722480680/
2013年五一节那天,我和网友借着节假日也搞了一次徒步春游,起点是蒲河镇(明代的蒲河千户所),终点目的地是棋盘山水库的高句丽时期的石台子山城,由于事先看了卫星地图,所以尽管道路崎岖、山林密布、方向难辨,但我们还是按预定计划到达了山城,全程15公里多。

石台子山城

石台子山城
沈阳石台子山城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棋盘山风景区水库的北岸边山上,棋盘山水库没有建成之前,山下曾有石台子村,故称石台子山城。
石台子山城一九八七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其后经文物部门多次考古调查,搞清了山城范围、结构和布局;发掘出保存较好的城墙、敌台、大型蓄水池和城门、点将台、拦水坝、排水涵洞、居住址等遗迹;通过几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包括铁质的箭镞、铠甲片、刀、锤、提梁罐、门枢,以及陶器、石器等等,为研究我国高句丽晚期城址提供了新资料。
山城所在地属长白山余脉哈达岭山脉西麓的辉山丘陵地带,东、南两侧紧邻浑河的支流蒲河。山城利用山体的自然形势修筑,西高东低,周长约1384 米,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在山势较缓和要害之处筑有敌台(即马面),城门与排水涵洞设在东南和西北谷口或低凹处,城内平缓的南北台地处构筑居址,巨大的蓄水池设在两峰之间的山谷间,并在城内的西南峰设便于瞭望和指挥的瞭望台。
城墙全部为石材筑成,墙面石材规整,砌筑严谨。墙基宽 6—7 米,横断面呈梯形,保存最高的一段墙残高4.2 米。内、外墙面一般每米有0.05—0.08 米的收分。从内墙的护坡遗迹及内外墙高差分析,墙体外侧墙原高6—7 米,位于东门北侧一段的墙体高约11 米。筑城用石料来自本地的石灰岩和砂岩,也有来自较远的铁岭市横道河子乡武家沟村北的山顶部的玄武岩。石材以楔形石、梭形石、片状支垫石以及长方形条石为主,其他有正方形石和曲尺形石。
还有一种尚未见到报道的双槽石,推测这类石材是以凹槽彼此衔接,用于墙体顶部女儿墙封闭之用的。城墙基础采用了槽式基础和凿岩基础。槽式基础是清除山体表面浮土至基岩部分,槽宽于墙体10—20、深40—70 厘米,内糙砌基石2—3 层。在山势陡峭之处采用凿岩法,即在岩石上直接凿出平面作基础,直接砌筑。墙体砌筑方法是墙面以拼缝、错缝法砌筑,墙内以拉结石(梭形石)、垫石稳固墙体,并充填碎石。墙面拼缝工艺是该山城砌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石台子山城除砌筑坚固高大的城墙外,还沿山城西、北和南侧修筑敌台,共 9 座。敌台长、宽约7—8、间距远者73.8、近者仅48 米,一种为有阶台式基础,较宽大,一种为无阶台式基础,略小。
山城共设有 4 座城门,都紧临一座敌台或一座角台。门址基本相同,除西门因地势较高,没有山水下泻出口外,其余均发现有泻水涵洞和明渠。我国高句丽先民所筑的所有山城,都十分注意山城排水,每一座山城都有很好的排水设施,体现了我国高句丽先民的建筑智慧。门道一般宽4.2、进深6.2、唯东门进深7.2米,应与东门附近段墙体高矗、基础深宽有关。门道两侧墙下部砌有外凸的阶台,宽30、高50厘米。在门道内近外墙一侧,依靠阶台深埋门础石,门柱础与门枢础为台阶式的联合体。
在石台子山城还有一座巨大的蓄水池,其规模之宏大,让人震惊,蓄水池位于城内的谷地之间,是山城的重要设施之一,由拦水坝和蓄水池组成。拦水坝位于蓄水池的西侧,南北向砌筑,两端与两侧山坡地连接,长25、最宽处7.2、高约9 米。蓄水池用楔形石砌筑,呈直桶形,井壁厚1.2 米,内外均砌筑十分规整,直径约9、存深约5、池壁外围夯筑宽1 米纯净黄土,夯土外围填砂石混合土,填土外用楔形石围砌宽1.2 米的半封闭环形石墙围护。
另外,位于城内西南高地处的瞭望台边缘堆筑土垄形成围墙,墙内筑深约 1.5 米的濠沟,形成山城的内城,城长约80、宽约70 米。瞭望台在内城中部,用楔形石围砌“回”字形墙体,中间填土夯筑,东西长8.7、南北宽8.5、残高约1.5、外围石砌台壁宽约2 米。
石台子山城规模虽不大,但保存较好,结构严谨,筑城石料加工精细,砌筑规整,防御设施完备,是目前我国已发掘的诸多高句丽山城中晚期山城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山城所处地理位置,正是辽西通往辽东的“北通道”的冲要之地。其西为古辽河渡口,东北望催阵堡山城,东是高尔山山城,与石台子山城互为掎角之势,是扼守辽河一线渡口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城址。
石台子山城现已是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地方还在考古挖掘阶段,而且有的地段还有一定危险,所以并没对外开放。

2.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碑

3.丛林间可以看到修复后的山城南门

4.山城南门

5.南门西侧的排水涵洞

6.山城房址区

7.蓄水池和拦水坝

8.蓄水池

9.拦水坝

10.这个石供桌不应该是山城里原有的,很可能是大洋山清代关家坟的遗物

11.石臼,古代东北各少数民族加工粮食的工具

12.石臼

13.山城东门

14.山城西门(由城内往外拍摄)

15.山城西门(由城外往城内拍摄)

16.山城西城墙

17.西城墙和敌台(马面)结合部

18.敌台(马面)

19.严实合缝的石筑城墙

20.山城最高处的瞭望台

21.山城瞭望台附近建筑遗址里,疑似最古老的火炕烟道

22.山城南城墙

23.山城东面的峭壁

24.高句丽古墓群

25.远望石台子山城
【附注】石台子山城址,所在地为辽宁省沈阳市,类型为古遗址,批号为21010008,具体地址位于沈阳市区东北35公里辉山风景区内的棋盘山水库北岸。
石台子山城位于沈阳市区东北35公里辉山风景区内的棋盘山水库北岸,北邻铁岭,东南与抚顺相望。山城借助山体自然形势人工修筑而成,为一座闭合式的石垒山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周长1384.1米,环城墙体一周共设有10座马面,4个城门。山势西高东低,南宽北窄,四角相对较高。山城墙体断面呈梯状,内外墙面为形状规整的楔形石块砌筑,墙面里为棱形的插石。里墙一周均有夯土护坡向城内缓延,个别处尚有护坡石。
墙体自下而上有一定程度的内收,墙体底宽6-7米不等,顶部残宽5.6米,残高最高处3.9米。10座马面之间相距约60米,马面皆为方形或近长方形。4个城门分别设筑在东、南、西、北四面,且门下皆有城内向外排水系统。在南门西侧还发现一大涵洞,洞口两侧用较大的条石砌筑,高1.02米,宽0.80米。城址内有房址、灰坑,房址皆为石砌,灰坑形状各异,圆形居多,另有椭圆形及不规则长方形等。出土的遗物有陶器、铁器、铜器、骨器和钱币等。
石台子山城是高句丽占据辽东时修筑的一座重要山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注】营盘山山城。石台子山城附近还有马刚乡铁营子村营盘山山城和董楼子高丽城山城。沈北新区马刚乡铁营子村营盘山山城。铁营子村村北有一营盘山,该城址位于铁营子村北的营盘山半山腰的坡地上,依山势而建,平面略呈椭圆形,东为顶部,较窄,紧靠城墙有一高台,是城内的制高点。西面较为开阔,设有两门,现在可见两个豁口。城墙为山皮土和石块混筑,高处可达3-4米,个别地段被毁无存,基宽约5米。城墙依山势从低向高处延伸。
城内自西向东随山势上升,但坡度不大,较为平坦,城内区域被正中的一条山脊分为两部分,两个城门均位于城的西墙低处,入门处均非常开阔。城东部即为一突兀的高台,台顶约有50平方米,较为平坦。城内大部分区域已为现代坟所侵占。在城内采集到的遗物有夹砂红陶片、器底和泥质灰陶片、黑色火山岸的石臼等。推测山城的年代为青铜时代和高句丽时期。城址距北台子约1公里。位于石台子山城正北方,相距5.3公里。与董楼子高丽城山城相距1.4公里。三个城址基本呈一条直线。
【附注】董楼子高丽城山城。山城位于沈北新区马刚乡董楼子村的东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丘顶部,石台子山城的正北方,山城东为一条公路,属棋盘山山系与平原接壤地带,站在山城之上可北眺整个西部和北部的平原,是石台子山城北方防御的桥头堡,一旦有敌军想从北面偷袭(从此至石台子均为山地,较为隐蔽)石台子山城,在董楼子高丽城山城城顶可一览无遗。
山城为圆形,城墙应为石砌,可见有数块巨石平砌的痕迹,但石块很难看出人工痕迹,墙高约2米,周长219步,估计约110米,东南开一门,门宽约3米,城中有一高台,城内到处都是荒草,此外还见有许多巨石,未发现陶片等遗物。城墙外5米为一道城壕,宽约5米,深约1米。城址北面为断崖,故而壕沟至断崖则止,在城的东北角有几块巨石,非常突兀,可能也是城内一个瞭望点。
该城址为石砌,规模较小,且距石台子高句丽山城还远,推测应为石台子山城的卫星城,也就是石台子山城的一个外围哨所,起到监视北方防区的作用。该城址对于研究石台子山城的外围防线,高句丽山城址的布局,防御系统等有着重要意义。
编辑 | 陈鑫 转自2013-10-19瑞雪烹梅博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ow222.com/23335.html